周戎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欧盟正在审议征收“碳税”的可能性,计划对那些欧洲议员认为并未达到减排要求的国家出口商品征收关税。中国反对此项倡议,因为这将减少本国投入减排的资金能力。 与此同时,据全球能源转型委员会报告,中国可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成为向二氧化碳“零排放”过渡领域的世界领先国家。
生态之战还是贸易战?
欧盟比所有国家都更积极地实施生态配额和征收税费制度。2012年,针对航空公司推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TS)。这意味着,每家经过欧盟区飞行的航空公司,都有一定的碳排放配额。需要指出的是,航空公司85%的配额是免费的,仅15%需要付费。当时,26个国家,其中包括俄罗斯、中国、美国和印度反对这些规范。美国航空公司甚至试图在法庭上质疑此税种,但欧洲法庭认为征收是合法的。
现在,欧盟很多国家都在计划征收机票附加费。法国交通部宣布,计划从2020年开始对航线征收生态税,每张机票强征1.5到18欧元。德国同样计划对国内航线征收生态税,荷兰也有类似想法。此外,欧洲议员还想征收航油消费税。
欧洲委员会负责生态问题的副主席弗朗斯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计划对那些疑似减排不利国家的进口商品征收碳税。欧洲议员认为,碳税应拉平这些国家和欧洲厂商的竞争优势,后者因维持生态生产而承受很多成本。
正如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所言,这些措施,再加上美国退出巴黎协议,将把减排所有努力一笔勾销,因为各国用于生态保护的资金将少之又少。更别说这些做法与巴黎协议精神相左:即富有的发达国家应在世界减排中付出更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周戎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欧盟以生态为借口,在推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欧盟曾在2012年对在其境内起降的飞机强征碳税,当时遭到了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等26个国家的坚决反对。可以肯定的是,此次的边境碳税是航空碳税的升级版,征税的范围从航空领域扩大至经贸交易,只要这些国家的碳排放量没有达到欧盟所认可的标准,就要对其征收碳税。我认为这一行为的结果就是引发全方位的贸易战,因为欧盟增加碳税表面看似是在促进碳排放标准的提高,实际上引发的是贸易争端。西方国家或认为,中国可能要到2050年才能达到碳排放标准,这样的话只要是在中国本土发展的行业,都可能会被他们贴上碳排放不达标的标签,都可能会被无理征收边境碳税,那么这将对中国经济和中欧贸易关系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欧盟这一措施本身就是对中欧贸易合作的一种破坏。当然,这项措施不仅针对中国,亦包括美国、俄罗斯、印度、巴西、日本等国。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欧盟各成员国的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尤其是东欧国家,他们能达到欧盟的低排放标准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碳税政策是欧盟针对外国,还是也包括欧盟自己,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我想欧盟27个国家若要在这方面达成一致也是非常困难。碳税意味着欧盟向其他国家征收更多的关税,使得其他国家的贸易成本迅速增加,既损害欧盟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也会引发别国的贸易报复"。
毫无疑问,中国对欧盟可能征收碳税感到忧虑。首先,欧盟是中国商品第二大进口区。据统计,2018年,中欧之间的贸易额是6040亿美元,而中美同期的贸易额是6330亿美元。此外,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看,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国。去年,中国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高达140亿吨,比美国或欧盟多出两倍多。但如果按人均算,这一指数与欧盟相当。
金钱还是清洁空气?
中国明白环保的重要性。中共19大期间,习近平主席在报告中指出,有必要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国愿意在环保领域进行国际合作。中国批准了替代京都议定书的巴黎气候协议。协议参与国承担责任,在2100年前,不使地球温度提高超过2摄氏度。
在巴黎气候协议框架下,中国承诺不晚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此外,中国还成诺,此期限前,在能源消费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到20%。计划在2030年前,GDP中的碳含量相对于2005年,缩减60-65%。碳容量体现的是二氧化碳相对于GDP排放总量的比例。同时,相对于2005年,森林总量大约增加45亿立方米。
中国的若干指数,甚至在超额完成。据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2018年前,碳容量已经缩减了48.5%,尽管按计划应两年后实现。中国发展战略学会社会发展战略专委会理事郑挺颖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尽管如此,本世纪中叶还是很难实现碳足迹归零。要知道,中国是一个带有本国社会经济特色的发展中大国。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第一工业国,中国如果也追求在2050年将碳足迹减少到 零,其难度之大,压力之重都是可以想象的。中国古语有云:欲速则不达。虽然全球清洁能源的技术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绿色金融也在中国取得快速发展,但"到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仍然是一个超越中国自身发展能力和潜力的目标。综合起来考虑,制定一个理性、弹性的零碳目标,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更加有利的。从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在实现零碳排放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还是绿色发展的圈外人对全球变暖相关判断的质疑和冷漠。类似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先生这样的怀疑论者,在美国和欧盟国家,仍大有其人,在有的国家甚至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从经济发展方面,追求零碳排放目标会对诸多产业和行业带来冲击,这种冲击在一些国家甚至是颠覆性的。相应的失业、返贫、经济增速减缓,这些问题所带来的不满情绪,最终都会归咎于零碳排放。也就是说,如何通过法律、政策、经济、金融等补偿手段,来实现相应的社会公平,这是各国必须直面的挑战"。
中国一直在努力
甚至,如果中国在2050年前不能完全实现碳中和,但也完全有可能成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最大国家。目前,中国是太阳能电池板的绝对领先国。国家能源局早在2018年已经宣布,到2020年前,国家将为可再生能源投入2.5万亿元人民币。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发展风能、水电、太阳能发电和建设核电站。根据2020年前5年能源发展规划,太阳能发电总量将增加5倍,为此将投入1万亿元人民币。
从新能源到新意识
然而,所有这些努力,如果没有普通百姓对新生态观念的适应是不会产生正面效果的。10年前,中国40多座首批城市开始强制生活垃圾分级。今年,中国政府对生态法做了修正。根据修正案,整个国家都将强制垃圾分级。但是,让广大居民去统一垃圾分级并非易事。比如上海市,一共有4个垃圾等级,公民违规将被罚款200元,而对机构的罚款额近5万元。市民长时间里无法弄清垃圾属于哪个等级。高科技为此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阿里巴巴研发的小软件,能帮助大家对垃圾正确分级;而京东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研发出的软件,可对生活垃圾分级。可以说,生态政策正带来其它经济效果,这也是全球能源转型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所提到的内容。对生态清洁技术的大规模投资,最终将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