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1905年,有个26岁的瑞士专利局的三级技术员接连发表了四篇具有开创性的论文,后来的他成为了一代巨匠,物理学史上前二的科学家,他就是爱因斯坦。
而爱因斯坦最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成果是相对论。1905年这一年,爱因斯坦发表了狭义相对论,这个理论有点类似于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仅仅利用几条公设,就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欧几里得几何学有五条公设。
他通过这五条公设创立了平面几何学。而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也用到了两条假设:
相对理性原理(也可以叫做伽利略变换)
光速不变原理
而其中最大的突破其实来自于后面这一条“光速不变原理”,那爱因斯坦为何会提出这条假设呢?牛顿 vs 麦克斯韦
其实这件事就要从牛顿开始说起,在牛顿之前,物理学并没有发展出一整套集大成的理论。而牛顿改变了这一切,他提出了牛顿三大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让我们知道天上和地上是遵循同一套物理规律的。
不仅如此,牛顿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从这时起,科学理论可以非常精确地描述宇宙万物的运行。就拿牛顿来说,他的理论不仅可以很准确地描述太阳系内部各个天体的运动,甚至还能用这个理论做预言。科学家仅仅用笔和纸就计算出了海王星的位置,而在此之前发现新的行星都是依靠实际观测,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在牛顿的体系中,他部分引用了伽利略的理论,尤其是伽利略变换。这其实来自于伽利略的一个思想实验,伽利略现象如果有一艘封闭的船,船开得特别平稳,那么在船里面的人是没办法感受到船在不在动的。
其实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平时做高铁时,如果旁边也有高铁,这时候,其中一个高铁动了,我们是很难察觉到底哪个高铁动了。
而这有什么用呢?
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有一辆小车,车上有个小人。如果小车以10m/s的速度运动,而小人相对于车子以5m/s的速度与汽车同向运动。(如下图所示)
那这个时候,如果有个地面观测者,他看到小人的速度就是车速+人运动的速度,也就是10+5=15m/s。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速度合成问题,很符合我们直觉,看起来也没有什么毛病。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演,问题也就出现了,牛顿之后100多年,出现了一位和牛顿可以相提并论的科学家,他就是麦克斯韦。
在麦克斯韦时代,电和磁的现象是一个迟迟无法得到解决的问题。而麦克斯韦就厉害在,他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统一了“电”和“磁”。
他还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光就是一种电磁波。
没过多久,赫兹利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于是,麦克斯韦成为了电磁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与牛顿、后来的爱因斯坦在物理学史属于同一级别的科学家。
麦克斯韦理论的地位如同牛顿力学一样坚实,它可以解释各种电磁学现象,所以成为了主流的科学理论。
不过,科学家们很快发现了问题,如果通过麦克斯韦方程进行求解,我们可以得到关于光速的表达式,光速=1/ε0μ0,这当中有两个常数,分别是:
ε0叫做真空介电常数;
μ叫做真空磁导率。
也就是说,通过麦克斯韦方程,我们得到的光速是一个固定值。而我们也知道,其实求一个速度,我们要先选定一个参考系,就如同上文的情况是以地面为参考系求解的。而光速的参考系是什么?
当时,关于“光”本质的认识是,光是一种波。而我们知道,水波的传递其实是需要介质的,也就是水。
那光传播是不是也需要介质,而这个速度是不是就是相对于这个介质的速度?科学家就把这个介质命名为以太。但是这其实只是理论上的假设,到底存在与否还是要靠实验说话。于是,一群科学家加入到了寻找“以太”的竞赛当中,其中不乏各种顶级的实验物理学家。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终于证明了“以太”根本就不存在。其中最有名的一组实验就是迈克尔孙莫雷实验。
这些就出事了,如果“以太”不存在,那光速到底是相对什么在运动?
当时的科学家很无奈,他们一直在寻求各种办法。说到底,其实就是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理论相互矛盾了,而矛盾的焦点就是光速问题。
划时代的物理学
而当时有两位科学家其实都很接近提出相对论,一个是洛伦兹,一位是庞加莱。他们都以各自不同地方式接近了狭义相对论,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或许这就是时代赋予这位年轻人的使命,当时爱因斯坦年仅26岁,他没有老一代科学家的约束,他抛开条条框框直接提出:光速在任意惯性参考系下是不变的。也就是光速不变原理。
加上伽利略变换,以这两条假设为基础,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整个框架。他的做法确实很颠覆,以至于刚提出这个理论时,很多科学家都接受不了。后来,杨振宁在自己的一篇文章《机遇与眼光》当中就谈到了这件事,他说:洛伦兹有数学,但没有物理学;庞加莱有哲学,但也没有物理学;正是 26 岁的爱因斯坦敢于质疑:人类关于时间的原始观念。坚持同时性是相对的,才能从而打开通向微观世界的新物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