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雪瑜
据报道,最近,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学生郭某在网上向几家公司投递了简历,满心期待着企业的邀约,没想到却接连接到骚扰电话。
“基本上一天能有三四个。他们问我要不要去做销售,销售什么也不告诉我;还有人问我要不要去做任务,30-80元一单,一单一结,也不说内容,只让我加QQ,还有问我要不要做健身教练的……”郭某怀疑其在求职平台上上传的简历被泄露。
其实,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都遭遇过与郭某相同的经历,简历被泄露,维权之路道阻且长,需要消耗大量精力,耽误自己找工作。
所以很多时候,学生会选择对这种现象“不作为”,而“不作为”又使得侵犯隐私的行为更加猖獗。
有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了完整的简历买卖产业链,当前简历买家主要通过3种途径购买求职者简历:
一是直接向网络卖家购买简历,卖家将数据发到买家邮箱。知名求职网站的每条简历价格在0.8-2.5元之间,其他求职网站每条价格在0.6-1元之间。
二是在网上购买求职网站平台的企业VIP子账号,企业VIP母账号可以为子账号分配简历下载点,充值足够点数即可下载简历。
三是注册企业账号,发布招聘信息,等待求职者投递简历,再将简历提取出来售卖或利用,这也是目前获取简历最主要的方式。
而在一些知名求职网站上,只有通过认证的企业账号才有权下载简历,进行企业认证需要提供营业执照和该网站没有认证过的账号,行话称为“白号”,而“白号”可以买到,价格在每月100元以上,营业执照也可以购买。
简历所有权到底是属于谁的?这是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
公司在求职平台收到的简历的所有权是属于该公司还是简历发出者本人?如果公司的HR决定将这些简历进行买卖或是赠与,是否需要经过简历发出者本人同意?
201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下称规范)明确定义了“个人信息”以及“个人敏感信息”: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注: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通信通讯联系方式、通信记录和内容、账号密码、财产信息、征信信息、行踪轨迹、住宿信息、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
个人敏感信息 personal sensitive information
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滥用可能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极易导致个人名誉、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或歧视性待遇等的个人信息。注:个人敏感信息包括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银行账号、通信记录和内容、财产信息、征信信息、行踪轨迹、住宿信息、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14 岁以下(含)儿童的个人信息等。
据规范可知,简历中所有信息均属“个人信息”,且包含“个人敏感信息”。
根据工信部《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处理个人信息前要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同意,包括默许同意或明示同意。收集个人一般信息时,可认为个人信息主体默许同意,如果个人信息主体明确反对,要停止收集或删除个人信息;收集个人敏感信息时,要得到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
简历的买家和卖家将非法窃取的个人信息进行交易,是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侵犯了求职者的隐私权,如果求职者因接到骚扰电话,生活受到干扰,则构成隐私权的二次侵犯。
简历买卖产业链暴露了求职平台数据管理不严、资格审查不严的问题,求职平台的监管力度应当加强。
首先,求职平台应当在网站设计运营过程中,极力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防止泄露;其次,平台对入驻企业账号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不要出现上述的漏网之鱼。如果用户信息泄露,平台要承担间接责任。
除了加强监管以外,平台还可以建立简历流转记录,使得简历的每一次流转留下一个数字印记,让每一封简历的流转经历有迹可循。这样用户一旦发现自己的简历被泄露,也可追溯到具体账号。
只有当监管付出更大成本,堵住隐私泄露的漏洞,你的简历,才不会被1元“贱卖”。
文字:张雪瑜
图片:视觉中国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张雪瑜 孙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