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包永婷9月11日报道:“文化是需要慢慢累积的,我们祖先有怎样的思想?对人类文明有怎样贡献?谁给了我们这份遗产?中间有多少曲折传承下来?今天尤其需要梳理书写、留存记忆,‘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丛书呈现的就是中华文明留在当代的样貌。”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徵说。9月10日,“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书系研讨会在上海作家书店举行。
从2016年开始,上海文艺出版社陆续推出“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丛书,目前已经出版6部,共计400多万字。该系列丛书以历史上为中华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为线索,寻觅探访他们留存于今的遗迹,重新发掘那些为人所忽视部分。其中《觅宗记》是对佛教八宗一派遗迹的寻访;《觅诗记》是对古典诗家遗迹的寻访;《觅文记》是对古代文章大家的遗迹寻访;《觅词记》是对历代词家的遗迹寻访;《觅曲记》对历代曲家与小说家的遗迹寻访;《觅经记》是对历代经学家的遗迹寻访。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是韦力的老友,在他看来,韦力在中国现在诗人古籍收藏中是数一数二的,并分享自己的收藏。“在他之前我没有看到这样类似的,比如《觅经记》,一般就介绍书的版本、注解等,韦力还谈了现在自己寻找留存的痕迹,先人创造那么辉煌的文化,到今天呈现什么样的面孔。这不仅是驴友旅行指南,从书中可以感受到时代变迁的脉络。”陈子善说。
“要认识中国的过去,必须要了解中国的现在,还要了解中国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典就是经典,经典就是古典。”复旦大学教授汪涌豪认为,在今天追寻古典中国非常有意义,而韦力是传统文化、古典中国的寻路者。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刘毅强也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面,韦力是一个探寻者、一个实地考察者。“称他为当代的徐霞客一点都不为过。无论时间之久、地域范围,他肯定是远远超过徐霞客,而且他文章里有寻访当中的艰辛、痛苦,当然也有欣喜,内容不比徐霞客反映的少。”
从读者的角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罗岗认为古迹本身不算重要,寻觅道路更重要。“无论两千年历史还是一千年历史,人文景观变化很快,但是自然景观变化没有那么快。所以你怎么走到那个地方的,自然景观更多包含古典中国。韦力将这两个东西结合在一起,取纸面上的文献和地面上的实际结合起来,在某种程度上也创造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
“到现在为止,‘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基本上完成了一半,大概还有5年可以完成,加上前面的12年,大约要花17年。”韦力表示,做这件事有没有意义不知道,但是已经对自己产生影响。“一路走下来,使得我对中国学术史有更深的看法,以往看书,对书的东西没有特殊把握,并且是支离破碎的。写了这个,我会系统梳理每一个学术史,并且相互之间的学术关联性慢慢有了。”他还透露,另外6部作品大概五年内出完,包含绘画、书法、道家与道教、中国史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