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五个兵 “海陆空”全齐!

发布时间:2019-09-26 22:48:32   来源:东方头条   点击:
2019年9月10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统一输送的220名新兵集中起运赴各地军营。来自白鹤街道的21岁青年陈维熙也在其中

2019年9月10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统一输送的220名新兵集中起运赴各地军营。来自白鹤街道的21岁青年陈维熙也在其中。

这一天,对于陈维熙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因为从这天起,他才真正意义上的踏上了从军路,由此圆了打记事以来就想当兵的梦想;

这一天,对于陈维熙一家来说,也有另外的一层意义。爷爷、外公、父亲、母亲都是从部队出来的,他的这一迈步,真正接续传递了“三代人”参军报国的正能量。

一家如何出了三代“军人”?

陈维熙的家庭是典型的中国军人家庭。外公在部队三十多年,是一名海军工程兵;爷爷陈兴芳曾当过七年兵,是空军空降兵;父亲陈锡波当过四年兵,曾是一名海军航空兵;母亲周洪源从小在部队长大,19岁便参军入伍,也曾是一名海军。

8月的最后一天,带着一分敬意和好奇心,记者走进了这个军人家庭。在白鹤街道香格里拉城市花园,见到了陈维熙和他的爷爷、父亲、母亲。

一家如何出了三代“军人”?这个问题也逐渐有了答案。在全家人眼中,爷爷陈兴芳就是那个“英雄”,那个“领跑”的人。

1943年,陈兴芳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陈兴芳的成长吃过不少苦头。1962年,当正在生产队劳动的陈兴芳得知有机会去部队参军时,他便牢牢地抓住了这个机会。“生产队劳动和当兵,那我还是当兵去。”那一年,陈兴芳20岁。

陈兴芳说,去部队当兵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到了部队以后才知道当兵的重要性,“要保卫祖国、保卫山河。”部队锻炼,让陈兴芳练就了各种本领,持枪射击、敌后跳伞等等,也让他更多了一份责任心和担当。

陈兴芳告诉我们,所有的训练项目中,他最擅长持枪射击,投弹能力则稍微弱一些。“别人能够投出六七十米,我可能只有三十多米。”为了将手榴弹投掷到敌人战壕,陈兴芳往往会比别人多往前跑一点。

令他至今难忘的,是其中的一次实弹演习。“我那次要是不往前冲,有可能投不到敌人的战壕里。”就是一心为了完成任务,他毫不犹豫地冲了出去。当时前面战友投出的手榴弹即将发生爆炸,陈兴芳这一冲,直接拉近了与那枚手榴弹的距离,但当时他完全不顾个人安危,助跑后用力将手榴弹投进了敌人的战壕,此时原先的那枚手榴弹也发生了爆炸,碎裂的弹片直接插进了陈兴芳的脖子里。凭借这股英勇精神,陈兴芳荣立了“三等功”。而在长达7年的军旅生涯中,他表现出的责任心、担当精神,使他多次荣获“五好战士”等荣誉。

让全家人深感敬佩的是,陈兴芳身上的这种品格一直延续到了工作、生活中,对周围人的影响很大。

陈锡波告诉我们,正是因为父亲的这份责任、担当,让他在退休前还受了一次伤。2001年,59岁的陈兴芳仍坚持在工作一线。一天晚上,正是陈兴芳值班。当晚9点左右,陈兴芳接到了江厦桥有人跳桥、急需抢救的出警通知。接警后,他二话不说就与2名值班同志乘快艇前往事发水域搜寻。站在急速前行的快艇上,陈兴芳一门心思搜寻水面,顾不上其他。就在快艇即将过江夏桥时,桥下垂下的一根电缆突然迎面挂住了陈兴芳的脖子。由于当时冲击力过大,他整个人被吊了起来,再跌回快艇,人已昏厥。这次受伤,直接导致陈兴芳颈椎骨折,鉴定结果为8级伤残。

在陈兴芳的人生历程中,大大小小受伤不计其数,其中的这两次也是最为严重的。但是为了国家、为了工作,这位77岁的老人直言“不后悔”。

参军报国,既是磨砺人生,实现理想抱负的重要途径,更是热爱祖国的高尚行为。谁选择了军营,谁就选择了光荣,选择了责任。当年20岁的陈兴芳不经意的选择,为这个家庭种下了红色的种子。1992年,已在工厂上班的陈锡波也响应组织号召,赴部队当兵。如今,正值青春年华的陈维熙也继承了这一“红色基因”,选择到部队去磨练意志。根据区征兵办定兵意见,他的最终去向是驻港部队陆军。这下,一家人“海陆空”全齐了。

“父母是山,但不是要变成孩子的山洞”

陈锡波希望陈维熙这样的年轻一代多去部队锻炼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单位也好,一个家庭也罢,都需要有人来扛吧。在我爸妈这一代,有一种比方说‘父母是山’,在我看来这个山有两种,一个是远山,看起来巍峨高大,但是山如果靠得近了,就变成一堵墙。现在的年轻人,和父母靠得太近了,也就是基本上把父母这座山作为了一座靠山,甚至成了孩子躲避的一个山洞,其实对小孩的成长很不利。”陈锡波说。

1992年到1996年底,陈锡波曾在东海舰队参军四年。“4年军旅生活对我后期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采访中,他不无感触。

陈锡波说,自己在当兵前,性格比较内向、身体素质也不是很强,属于会让父母操心的那一类。“当兵前,我母亲曾对我说‘你这个人,以后对象要妈妈帮你找’。”然而,4年的部队磨练,让陈锡波重新成长了一回。“在这个大熔炉里,我的很多潜质都被激发了出来。”他说。

从部队退伍回来后,陈锡波还曾考过特警,取得了不错的名次,这在之前他是想都不会想。此后,又机缘巧合涉足园林领域,前后他只利用8年左右的时间,就从一块“白板”发展到了园林高级工程师。

“如果没去当兵,可能到了园林部,我还是会默默无闻的做一个普通的职工,但是通过部队锻炼之后,感觉就非常明显,我对自己的要求高了很多,包括对单位管理的能力会提高很多,管理创新的一些东西也被激发出来了。”陈锡波说。

陈锡波非常支持儿子陈维熙参军入伍。“不管是公民的角度,还是老兵的角度,我们其实都非常希望孩子有一个脱离父母、脱离后勤保障基地的一个独立的人生过程。”陈锡波鼓励当下的年轻人多去部队锻炼,“去了部队,有一个正统的教育体系给你管控起来,会对你的人生轨迹造成很大的影响。除了要保家卫国之外,这也是我对现在的年轻人的一些建议,一定要让他们在一个正统的教育体系下面进行学习、融合。”

有人说当兵去了要浪费2年,但陈锡波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这2年即便是浪费,也是对你人生的提炼和升华。部队这个学校有很多的东西是外面学不到的,比如纪律的约束,对以后的个人生活、意识形态都会产生大的影响。”

陈锡波告诉我们,儿子去当兵,他只有一个要求。“一定要到苦的地方去,一定要到执行纪律严格的地方去。当兵,是为了锤炼自己;当兵,也是最好的脱离父母、学习自我成长的机会。”

“男儿,就要像军人一样有男子汉气概”

母亲周洪源育儿有一套

“从小在部队长大,父亲的部队到哪我就到哪”“叫的叔叔阿姨都是穿军装的”……

陈维熙的母亲周洪源对部队有着特殊的感情。作为一位母亲,她希望儿子陈维熙能像军人一样有男子汉气概。

周洪源育儿别有一套。在陈维熙的家中,记者注意到,这个小伙子的卧室居然没有空调。而且不但是他个人的房间,父母的卧室里同样没有空调。经了解得悉,这是周洪源故意而为之。

在对陈维熙的教育中,周洪源用的是“扛”这个字。“希望儿子从小就像一个男子汉一样,不娇气,能扛的都得自己扛过去。”她是这样想的。

周洪源向我们讲起了陈维熙婴幼儿时期的一件事。“那一天晚上,大概是秋天,儿子半夜里发烧,我发现后,经过仔细考量,还是决定不送医院,在家里自己给他做了物理降温。第二天早上起来,看他各方面都很正常,后来温度也慢慢降下来了。”周洪源说,她的这套育儿法,爷爷奶奶看着,原先是有点心疼,但是后面也很配合,因为小伙子确实扛得过去。

在周洪源另类教育下,陈维熙从小到大没有挂过盐水,没吃过抗生素,但自身抵抗力倒是越来越强。

等到陈维熙长大了,周洪源和家人的想法不谋而合,都希望儿子到部队去锻炼一下。“从小都很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他到部队,我很放心,非常放心!”周洪源说。

一次性通过区站征兵体检

陈维熙已经做好入伍准备

在集中起运的新兵队伍里,陈维熙个头不算特别高、身材也不壮,但他军姿标准、眼里透着坚定,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去了部队,最希望孩子要有担当,要有血性,什么时候都能站得出来。”陈锡波希望他能当好一个兵,“如果部队需要他,对他认可,留下来我也不反对。”父亲的言语中,透着期望,也充满了信任。

“到部队去,听党的话,跟党走。”爷爷陈兴芳以一名老兵的身份寄语孙子。

今年区站征兵体检,白鹤街道共有4名应征青年完全满足各方面条件,一次性通过,陈维熙就是其中之一。而在经历了8月下旬为期一周的役前训练后,陈维熙也显得更加成熟了。

“部队生活也许会更艰苦,等待我的可能是一个接一个的挑战,但我有信心,我已经做好了入伍准备!”年轻的声音铿锵有力。

中国民兵·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