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已过,凉意渐浓。品读这组文章,第一眼便被那句“很高很苦很忠诚,很偏很险很放心”,深深打动。这感觉是炽热情怀融化萧瑟的滚烫,是钢铁脊梁挺立风雪的雄壮。
四季流转,栖身繁华中的人们,或许难以体悟高原军人的艰辛与欢喜……但那句带着高寒地域特有气息与表征的话,直白朴实、铿锵有力,凝结高原军人的青春奉献,刻写他们的使命责任……于你、于我、于大家,不仅是感动,更是一种无声的激励……
今天,让我们沿着陡峭山路,顶风冒雪,一路前行,去看看这些战士,握着他们的手说:“战友,辛苦了!”
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喀喇昆仑
很高很苦很忠诚 很偏很险很放心
行走险峻
天空澄澈,坡陡谷深。长龙般车队紧贴险峻崖壁,沿蜿蜒道路缓慢行进。翻越五千多米的黑卡达坂时,雪片不时从车窗上侧缝隙飘入驾驶室,落到驾驶班长杨小亮的脸庞,即蒸发气化。
此时的杨小亮,心里很清楚,稍不留神,就可能连人带车冲下路基,跌进万丈深渊。他每隔几分钟就往嘴里灌几口红牛,强迫自己打起十二分精神,双眼瞪得如两枚铜钱,换挡、点制动……手脚并用,波澜不惊,数个险弯安全掠过。
思绪闪回到第一次驾车闯天路。杨小亮被高原反应折磨得头痛欲裂,胃里翻江倒海。
“这高原真不好惹!”到海拔5040米的驻军点后,杨小亮高原反应愈加强烈,一天流五六次鼻血,食欲减退,甚至要靠喝葡萄糖、打吊瓶维持身体机能,吃感冒药来缓解头疼头晕。一周下来,他瘦了足足7斤。
“我就不信这个邪,适应缺氧环境有这么难!”杨小亮没有被吓倒,反而愈挫愈勇。他迎难而上,积极进行高原适应性训练,抗高山反应、耐干渴、防冻防雪盲,每次忍到“极限”才吸氧,逐次减少吸氧量……
对一名驾驶员来说,身体上适应高原环境只是基础,关键是驾驶技能的提高。高原行车难在坡陡路滑、险在弯多路窄,要想驰骋天路,就必须使油门、离合、刹车、挡位、方向、眼力密切配合,做到车随心动。每次出车回来,杨小亮都会加班整理“行车档案”,记录自己的驾驶心得。
日复一日,在喀喇昆仑驻军点,杨小亮甚至休息时也会坐在板凳上对着空气练习,直至把换挡、踩制动、踏离合等基础动作练到极致;为了增强眼力,反复对比各种危险路段的场景差别,追求“零延迟”做出反应……
“必须提前减速!”又一次驾驶卡车执行任务,行至一处S型弯道约50米时,杨小亮本能地判断。踩制动、踏离合无缝衔接。不料,车速不减反增,冲向弯道。
原来,达板山路陡峭,一路频繁制动,制动蹄片磨损严重,导致车辆刹车短暂失灵。只见杨小亮不慌不忙,向左打方向盘,频频踩刹车制动,快速换挡至低挡位,最后拉起手刹……车辆后轮开始侧滑。险峻处,错过1米开外,便是万丈悬崖。车辆数米飘过,杨小亮一把打回方向,轮胎在冰雪道路划出一道弧线,以一个漂亮的漂移动作通过弯道……
心声
迎难而上
■杨小亮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驾驶车辆闯天路,面对高寒缺氧、坡陡路滑等挑战,我迎难而上、积极适应、勇于克服,突破了自身驾驶技术上一个又一个“极限”。这个过程让我明白,只要敢于挑战困难,付出艰辛努力,就一定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
稳中求胜
车队行驶在蜿蜒险峻的219国道上,像被利刃削过的山崖间偶尔有鸟儿飞过,它们灵巧地闪避地形,时而出现在公路上方,片刻又消失在崖壁深处。这时,四级军士长董伟国收回视线,揉了揉发胀的眼。
视野内可见的颜色逐渐减少,突然,一阵腰部疼痛袭来,让董伟国坐立难安。那是去年年底,团里组织建制连比武,董伟国一口气报了三个课目。在400米障碍过高板时,不慎手臂脱力,背部着地重重摔下,顾不上钻心疼痛,爬起来继续前进,最终以1.6秒的优势拿到第一。而他的腰椎从此落下病根。
“把座椅靠背往下调整,躺着或许可以稍微舒服一些……”一个念头从脑海里闪过,又迅速自我否定,他心里清楚,驾驶员杨林山兵龄短,没有高原行车经验,他必须眼睛死死盯住道路,不能有丝毫懈怠。
董伟国服役13年,曾5次上高原,适应高原经验丰富。即使如此,临行前,他丝毫不敢大意,大到车辆装载,小到班内战士物品的携带,都逐项逐个检查才放心,“战备物资要齐全,一根针都不能少”“高原药不能少,别觉得自己身体好……”
时至今日,董伟国仍清晰记得,第一次踏上高原时遇险的情形。当时车队即将到达麻扎达坂,车载电台突然一阵急促的声音:“03,03,我是04,请停车检查拖挂装备……”打右转向灯、减速、靠边……董伟国跳下车,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火炮电站的十字梁上插销松动掉落,转弯时车辆发生倾斜,而一旁是万丈深渊……
险峻冰冷的喀喇昆仑,只有百分百的小心,绝没有百分百的安全。从那时起,董伟国深深地明白,任何的粗心大意,都可能带来致命错误。
征战高原,更重要的是锻造打赢硬功。前不久,喀喇昆仑驻军点附近地域,在一场“快打快撤”演练中,火炮电站连续两次启动失败,但“敌情”似火,油机员跃跃欲试再“赌”一次,却被董伟国拦住,“这是淹缸,要清洗火花塞,吸出柴油……”董伟国麻利完成动作,并开始5分钟倒计时。“为什么不立即启动?”油机员弄不明白班长葫芦里卖的啥药急得手心冒汗。“0秒,启动!”董伟国一声令下,“砰”缸内传来火花塞的燃爆声……
“在高原重新启动火炮油机前,要把气缸充分冷却,待气缸内氧气增多……”董伟国一番话令大家恍然大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压弹时,炮弹卡在输弹槽,弹簧马达不能自动弹回。压弹员刚拿起紧抡扳手就被董伟国制止,只见他快步上前打开退弹手柄,调整炮弹位置,当炮弹对正卡槽时精确对准,之后缓缓取出……不到两分钟,故障排除。“如果使用紧轮扳手强制下压,极易出现安全隐患,甚至‘炮毁人亡’”董伟国擦了把汗,腰杆挺得笔直,举旗示意装填完毕。
“目标捕住”“长点射,放!”……接下来的动作如行云流水。演练结束后,对讲机内传来喜讯,经指挥组认定,“火力单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目动作,总评优秀!”
董伟国抬起头,似乎那一刻,所有的疼痛都消失殆尽。顺着炮口的方向,只见大地水平面的上方有一群鸟儿,张开双翼,飞腾着冲向远方……
心声
勇当先锋
■董伟国
我亲身经历了喀喇昆仑山的险峻、环境气候的恶劣,但我明白,人生最大的挑战就是不断地去适应。作为连队的一名老兵,我不能退缩,必须挺在前、干在先。鸟儿尚知搏击长空,在这片精神高地,我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不惧困难,向前冲锋,翱翔云端!
守望长空
初秋的喀喇昆仑山,白雪皑皑。离驻军点两公里开外,临时开设的雷达阵地上,脸被冻得通红的雷达技师秦伟华俯下身子,喘着粗气,听他的“宝贝疙瘩”做“思想汇报”。一旁的几名雷达号手则屏住呼吸,生怕影响秦班长“诊断病情”。
“元器件过度使用被烧坏!”秦伟华掸了掸身上的雪花,淡淡地说。拧螺钉、换配件……挥手之间,雷达恢复正常工作。“老秦雷达摸得透,关键时刻显身手。”大家连声赞叹。
其实,刚接触雷达那会儿,秦伟华也很迷茫……他只有中专学历,在上学时是出了名的大老粗,这雷达可是高精尖装备,怎么想自己也不是那块料!可连长说了,“不试怎么知道不行?”
“那就试试!”秦伟华暗自较起劲,每天早起一小时对着枯燥难懂的教材逐字研读,把新书翻旧、把旧书翻烂;把自己“焊”在方舱里,每个键、每个功能、逐个摸索;一有空就将雷达基础知识、操作步骤反复在脑子里过筛子……几年如一日,成百上千的问号被倔强和坚持拉直,秦伟华最终成长为团里“雷达界”重、急、险任务中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
几个月前,库尔勒某训练基地,秦伟华担负团里“防空奇兵-2019”集训队雷达专业的教练员。任务刚完成,他就接到了上高原的通知。原来,该型雷达自从长途跋涉到喀喇昆仑,就一直“水土不服”,折腾到最后干脆不能正常开机,电站也不能正常启动。几名雷达兵左右揣摩,始终束手无策。
“没有雷达,防空高炮就等于失去了千里眼!”时间争分夺秒,秦伟华没有顾上返回营区与妻女见上一面,就奔赴高原。秦伟华赶到后,一阵“望、闻、问、切”,对雷达各系统里里外外测试个遍,均显示正常。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一时间,秦伟华陷入深深的思索。连续两天两夜围着雷达转,秦伟华最终劳累过度,突发晕厥,被送往医务室……醒来,看着身边制氧机,秦伟华猛拍大腿。“在这‘氧气吸不饱’的地方,雷达也会有高原反应!寒冷、缺氧导致雷达配套电站额定转速不达标,功率下降,致使启动困难!”很快,秦伟华心里有了谱。
顾不上虚弱的身体,秦伟华拔掉输氧管,一路小跑到了雷达阵地。他一边大口喘着气,取出空气滤清器、往进气道喷启动液、用氧气罐输送氧气……“轰轰轰……”电站发动,转速正常!雷达天线重新转动了起来!
是夜,闹钟响起,秦伟华起床站岗。刚出宿舍,劲风吹着雪粒砸在他脸上,本被冻皲的脸颊一阵生疼,禁不住打了个寒颤。秦伟华伫立在哨位上,一会儿工夫,雪落满作训大衣,和白色大地融为一体。睫毛上结满了冰霜,但他炯炯有神的双眼坚定地守望着长空……
心声
水滴石穿
■秦伟华
我也当过雷达“小白”,但我坚信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面对挫折和困难,只有坚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方能练就精湛的业务水平,迎接未来更大挑战。
“是啊,正是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激发了雪菊的生命力,它愈发努力地生长……”汪宝钢心里一亮,立马打起精神。仅剩的食材在他的脑海中汇聚!他快步走向灶台,瞬间变得威风八面,下油热锅,葱姜爆香,最后一筐青菜、揪好的面片、仅剩的一块五花肉切片,逐一倒入,少许胡椒,略加蚝油。高温下,阵阵水汽从锅中升腾而起,遮住了汪宝钢的脸庞。
“班长,你在做什么好菜啊?”汪宝钢擦去脸颊的汗水,“这是我老家的炖菜,小时候经常吃,不知道在高原味道会怎么样?”
一阵呼号声响起,结束一天训练的战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返回,汪宝钢有些忐忑,不停用拇指和食指旋转着刚摘下的一朵雪菊,他不清楚大家能否吃得惯这顿饭……“嗯,真香,这是高原上的好味道么!”直到他隐约听见几声赞许,才放下心来。
这时,谢文武快步赶来,喘着粗气说:“班长……送……送菜的车到了。”汪宝钢长舒一口气,准备一会儿给战士们做顿大餐。
心声
牢记职责
■汪宝钢
时常会想起团领导和全连官兵视频连线时,领导嘱咐的话语“很高很苦很忠诚,很偏很险很放心”。每每想到战友们克服高寒缺氧,一丝不苟地操作武器装备,浑身疲惫但状态昂扬,我的内心就充满力量。我也更加清楚,我的战位在灶台,做好每一餐饭,让辛苦的战友们吃饱吃好吃出营养,是我的分内职责使然。
于无声处听惊雷
■王海建
在强军路上,有耀眼赛场的训练尖兵,有攻坚克难的科研先锋,同样也有无数默默奉献的普通一兵。在不同的战位上,他们坚定执着,明眸中的火焰腾腾升起,照亮每一寸土地、燃烧每一段青春,始终保持胸膛一颗炽热的红心。
我们此次采写的四名士兵均来自新疆军区某高炮团二营三连。在喀喇昆仑之巅,在云端天路,他们克服重重险阻,努力扎根生长;紧握手中钢枪,诠释士兵忠诚;紧盯沙场战位,奋力拼搏冲锋。
“雷达神医”秦伟华,入伍19年,对岗位的热爱从未消减,他离不开雷达,雷达也离不开他。
炊事班长汪宝钢,一名朴实的宁夏汉子,看似粗犷的外表下,藏着细腻情感。平凡岗位,三尺灶台,钢锅铁铲,蒸炒炖煮,他为战友烹饪的可口饭菜,是喀喇昆仑严寒环境中最美味的佳肴。
驾驶班长杨小亮,高原反应严重,甚至一天流五六次鼻血,但从未退缩半步,始终在挑战各种极限中磨砺自身,努力锻造过硬素质。每次征战高原,他都主动请缨,那些安全行驶记录,彰显了他的本领和担当。
炮班班长董伟国,纵然本领过硬、身手不凡,但他明白,只有行稳方可致远,只要永葆初心、坚定信仰,就能排除万难、振翅翱翔、勇攀高峰。
在他们身上,追逐强军梦的滚滚洪流与岁月的潺潺小溪构成了一曲美妙的乐章,滋润心田,让人感慨万千。这些朴实无华的战士如同点点星辰、粒粒细沙,胸怀家国人民,守卫万家灯火。
听,山顶隐隐传来的雷声,是他们用忠诚、牺牲与奉献奏响的一首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