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是六腑之一,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对它的形态、部位及其生理功能,历代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邵念方先生认为,“三焦”是命门元气通行的道路,亦是元气发挥气化作用的场所,人体具有气化作用的部位就是“三焦”分布的地方,这就是“三焦”的全部含义。
今天,给大家带来关于“三焦”的论述:
“三焦”的功能
1、把五脏六腑的功能联系起来
气化作用是命门元气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贯穿生命始终,是机体推陈纳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五脏六腑来完成的。古人用“三焦”这一概念,把五脏六腑这一气化功能统一起来,把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周身上下内外连贯成有机整体。
2、把整个消化排泄过程联系起来
人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也是靠气化作用来完成的。
这就把整个摄入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和排泄的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三焦消化腐熟水谷之热力,是来源于命门之火,乃先天真一之气,藏于坎中,此气自下而上与后天胃气相接而化,此生之本也。
3、气血在“三焦”化生
气血的化生亦是靠气化作用在三焦完成的。营与血、卫与气同类而异名,说明营卫气血是在中焦脾胃和上焦心肺通过气化作用而生成的。
4、水液通过“三焦”代谢
水液的代谢,不论是肺之宣降、脾之转运、肾之蒸化,还是膀胱之贮藏排泄,都是以“三焦”为通道,以气化为动力。三焦失常会怎样?
(一)出现五脏六腑功能失常
《金匮要略》云:“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说明“三焦”有病则出现脏腑证候。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肺经。”又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2、出现水液代谢失常
三焦不通,气化不行,水不化气,水液宣通受阻而发生肿胀,因水行必赖气化,肾主水,膀胱为州都之官,二者虽均主水液,然而必赖气化,而气化行水必历“三焦”,水在上焦必赖肺气宣降以运行,故称肺为水之上源;水在中焦必赖脾气输布,故曰脾主运化水湿;水在下焦必赖肾气之气化,故谓肾为水之下源。
此乃人身三元之气,三者合一,上下贯通,一气周转,激发生机,滋养性命。若上焦闭塞,则肺气不降,肾气不化,脾气不运,水液停留,不归水腑而泛滥于三焦致肿胀。
3、出现气胀证候
“三焦”不通,元气通行受阻,气机壅闭,而出现气胀的证候,正如《灵枢·胀论》云:“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
“三焦”病的改善原则
在改善原则上,“三焦”病和其他腑病一样,都是以通为主。这是由“三焦”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所决定的。
因为“三焦”病变常常通过脏腑、气、水等病理证候体现出来,故在治疗时不能单独治疗“三焦”。
一般是上焦病治心肺、中焦病治脾胃、下焦病治肝肾。历代医家多同意这个原则。总之,调理脏腑气机,疏通“三焦”之道,为元气通行开拓道路,为进行气化肃清场所。
总之,三焦对人体有着重要的意义,不知各位对三焦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