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秋最好的“下酒菜”
一到中秋团圆日,就想念起家乡的味道。叶圣陶心心念念的,是江南的藕与莼菜;梁实秋在北平长大,想念肥蟹花雕酒;汪曾祺写过《晚饭花》,文中有毛豆、芋头、月饼、酒壶,一边口齿噙香,体味口腹之愉,一边把酒对月,高声放歌。
时下,要说中秋节最“下饭”的美食故事,当属新鲜出“锅”的《风味原产地·云南》。神秘的西南边陲,梯田交错,四季如春,富饶的土地孕育了多元民族文化,也赋予了食物无限的风味。一共10集的纪录片收录了多种罕见的云南美味,水果、鲜花、河鲜、昆虫……食材的碰撞制造出不同的味觉密码。
这里有鲜美的马鬃鱼,出水后放在铁网上炙烤,20分钟后,扒开酥脆的外皮,雪白的鱼肉如珍珠出贝,焦香扑鼻而来;名字可怖的“鬼鸡”,颜色鲜艳,口感清爽,将用辛香料煮好的土鸡剥开撕碎,加入沙姜、罗勒、芫荽搅拌,最后滴入酸涩新鲜的青柠汁,泛酸的汁水与细嫩的鸡丝堪称绝配;历经四季的洗礼之后,云南火腿进行“质变”,脂肪雪白,肌肉粉润,呈现出大理石般优美的纹理;羊奶制成的高原奶酪富有弹性,口感略带粉质,切片的时候奶酪会如五花肉般微微晃动,以水当油,将其小火生煎,焦香松软,羊脂香气扑鼻。
但最让人好奇的,还是云南的腌菜,这种常见于我们餐桌上的食物,在云南人的餐桌上却让人大开眼界。对于咱们东北人来说,腌菜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无论是咸口的芥菜块、黄瓜条、腌雪里蕻,还是甜口的糖蒜、八宝菜,都是咱们冬季餐桌必备的下饭“神器”。一碗稀粥,两勺腌菜,有时候就是一顿香甜的冬日早餐。跟我们相比,云南的腌菜又有哪些新花样?
首先,就是取材不同。新鲜时味道辛辣带有涩味的苦菜,是云南腌菜中的主力军。10月,是云南苦菜收获的时节,想要它变成餐桌上的美味,通常需要15天的腌制时间。在阳光和压力的共同协作下,只需3小时,苦菜就可以脱去近一半的水分。褪水的苦菜没有新鲜时的苦涩,拌上辣椒等香辛料,是当地最常见的压桌小菜。其次,是制作方法不同。同样是萝卜缨子,云南人的腌制方式,与我们截然不同。萝卜刚刚冒头的时候,将其柔软的茎叶摘下,在自家小院中暴晒10天,新鲜的萝卜缨就可以晒干大部分水分,保留完整的植物纤维,成为风味的最佳载体。随后再进行多次浸泡、捶打,萝卜缨将奇迹般变得有韧性,又柔软。宏德地区土质疏松肥沃,是稻米理想的生长环境。这里种的长粒糯米,淀粉含量适中,是制作腌菜的重要辅料。将蒸熟的糯米与萝卜缨细心搓揉、均匀混合,这种简单古朴的食物处理方式,即将给萝卜缨的味道带来“质变”。将掺加糯米的腌菜放入缸中,一个月的发酵,糯米中的淀粉转化为乳酸,缸中水量会增加1/3。熬煮8小时后,酸水会浓缩成膏状,呈现出诱人的琥珀色,这便是云南烧烤的诱人标签——腌菜膏。出缸后的萝卜缨将再次进行晾晒脱水,然后在高温下与腌菜膏“牵手”,裹挟着腌菜膏的萝卜缨口味愈发醇厚,经历一周的晾晒,外表如同裹着琥珀的干菜团,别看貌不惊人,只需剪下少许,就能为一碗肉汤带来酸香。
同样是利用糯米制作腌菜,各家还有自己的秘方。立冬前后,昼夜温差达15℃,白天温度上升,促进发酵,夜晚温度骤降,抑制细菌,如此循环半个月后,得到的就是云南有名的腊腌菜。成熟的腊腌菜呈现半透明的黄绿色,具有微酸、鲜甜、醇香的复合风味,还泛着微微的酒香。它不仅可以凉拌生吃,还能成为炒菜的重要配料。与土豆翻炒,酸甜香脆;与猪肉搭配,丰腴适口。单纯下饭吃,则口感脆爽,酸味纯净,为云南人的胃部带来丰富的满足感。
看似简单的腌菜里,隐藏着人类利用自然的文明史,书写着我们的智慧与饮食文化。北方人的腌菜保质时间更久,更利于储藏,云南人的腌菜品种更多样,口味更加复合。然而无论地处何方水土,中国人都找到了化平凡为神奇的方法,利用腌制与微生物,为口中的食物带来不同的味觉体验和品尝方式,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 李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