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三月,气平气清气顺” 秋季养生
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节气,意味着真正的秋季已经来临。《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曰:“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从阴阳属性上来讲,白天属阳,夜里属阴,也就是说相当于阴阳相平;另一层含义讲秋分这一天平分秋天,过了秋分这一天,阴阳就开始转化,寒暑就不那么平衡,天就开始转凉。
从道医讲天人相应,人体要保持阴阳平衡。
所以秋分过后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成为人们养生的重点。这一天昼夜时间相等,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
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阳不可出现偏颇。健身、饮食、起居等都有其规律。
慢性肾脏病患者因久病素体虚弱,先天之本受损,尤其应该重视天人合一,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及时调节身体机能。
那么秋分前后要重视哪些养生要点呢,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秋季养身之宜忌
秋季气候干燥凉爽,津液易伤,相对于其他季节,秋季最显著的特点是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燥邪对人体的伤害,以肺为最。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黄帝内经的养生理念,秋季当养肺。故秋季宜生津养阴、润肺祛燥。
因此秋季更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时添衣,切勿盲目贪凉。睡眠上也应注意迎合时宜,秋分后,天亮得晚、黑得早,可适当多睡会,早睡晚起。
2. 保暖护胃记防凉
秋分以后,气候渐凉,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
故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
此外,还要注意忌口,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戒烟戒酒,忌暴饮暴食。
还值得注意的是,秋季正是菊黄蟹肥美的季节,温一壶黄酒,捉几只肥蟹,看秋高气爽,听秋虫吟唱,不亦乐乎?
但螃蟹属于寒性食物,脾胃虚寒的人群不宜吃,一般人群也不宜多吃,建议大家浅尝即可。
3. 饮食温润宜辛酸
秋分的“燥”是凉燥,正所谓“燥令伤肺”,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
还可适当多吃些辛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
4. 进补有度勿过量
秋季是进补的好时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但秋分时节进补,不可太过,要适量。
忌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忌慕名进补,过量滥用滋补品反而可能会导致过度兴奋、血压升高等;
进补应分清虚实,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只有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
5. 秋分灸以除虚寒
眼下天气转凉,人体免疫力普遍下降,怕冷、感冒、咳嗽、腹泻、腰酸背痛、过敏性鼻炎等虚寒病症也随之多发。
在秋分当令之时,借助阴阳消长的变化,因势利导实施艾灸,可以有效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温通阳气、祛风散寒、扶助正气、增强免疫力,还能润燥。
6. 早睡早起居有常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宜早睡早起。
早睡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则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夜愈深,寒气愈重,易入侵体内,给以后腰腿疼痛埋下隐患,还会导致咳嗽等疾病。
7. 适量运动畅身心
秋季养生,以“收”为主。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比如:步行、打太极拳、骑自行车、跳舞等,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运动时以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最佳,汗出即可停止,切勿大汗淋漓,这样既可得到锻炼,又可避免寒气通过毛孔进入人体,引发疾病。
8. 放松心情畅情志
秋季日照减少、气温渐降、容易导致体内分泌紊乱,产生疾病。因此,要注意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心情舒畅,以适应秋天平容之气。
此时可增加一些户外活动,如登山,在晴朗的日子里,登高望远,心情愉快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身心都能得到放松。
来源: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赵怡蕊 芮丽
配图: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