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河南的一个小村庄,虽然医圣也是河南人,但是河南的中医氛围却并不太浓厚。我的家虽然贫穷,但是童年的我却十分快乐,时常约上几个小伙伴到田间地头打闹嬉戏,其乐无穷。有时候在不起眼的地方,会发现一些“野草野花”,那时候就对这些植物颇有兴味。
长大以后选择了中医这一条路,在大学刚学习中药的时候,我经常到校园中的“药王山”认药,才发现这些药材竟然有许多都是我家乡田间的“野草野花”,只是我不知道他们还有一个官方的名字,或者是方言已经把他们变的面目全非。
虽然以前不能讲实物与中药对应,但经常喝到用地黄煲的汤。广东是一个注重养生的省份,家家都有一本“养生靓汤经”,地黄是他们汤谱中常见的一味药材。地黄以河南怀庆府最佳,是四大怀药之一,又被称为“怀地黄”。尽管我家乡的地黄也算是道地药材,但是他们只能作为野草野花,点缀在没有人经过的乡间小路上。莫名的想起几句话“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能源”,“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免感慨几句。
地黄是一味十分重要的中药材,沿用数千年,功效显著。根据有无加工,可以将地黄分为鲜地黄、干地黄、熟地黄。鲜地黄未经任何加工,从地上挖出之后,直接入药。因此鲜地黄性最凉,干地黄次之,熟地黄经过九蒸九晒性质已经由凉变温,由清变补。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他最常使用的就是鲜地黄多半使用鲜地黄绞汁入药。
张仲景使用地黄的方剂也非常多,有防己地黄汤、炙甘草汤、百合地黄汤等,用于脉象结代、心悸不安、神志异常等属于津液不足的热证。张仲景用地黄多与心脏有关,不论是心悸,还是神志异常,因为中医认为心藏神,主管精神、神志方面的问题。
至于熟地黄,明代张景岳研究颇有心得,当时有一个外号,名叫“张熟地”。张景岳认为中药之中有四味药可以当大任,分别为:人参、附子、大黄、熟地,临床十个方剂中七八个都用到熟地,由此可见张景岳是十分擅长熟地黄。
现代多认为熟地黄性温,能够滋补五脏之阴,不论是心肝脾肺肾阴虚,都可以辨证使用熟地黄。同时熟地黄有补血的作用,“血家百病此方通”的四物汤,便是运用熟地黄配伍当归、川芎等补血养血活血。此外填精益髓,熟地黄虽然五脏皆到,但是以补肾为主,肾脏掌管着人体精的生成,精气可以气化称为骨髓,中医认为脑为骨髓汇聚之所,因此熟地黄可以填精补髓。因为熟地黄质粘你,容易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反而滋生出痰湿邪气,因此在运用的时候往往量不宜过重。
后世温病学家则十分喜爱使用生地黄,因为温病传变速度很快,极易侵入人体血分,迫使血妄行,从而导致多种出血症状,如皮下紫癜、呕血、便血等。而生地黄可以凉血止血,消除血分的热,以治疗疾病的病因,还可以止血,使出血减少。同时生地黄可以滋阴养血,补充丢失的血液与津液,对于温病最适宜。
然而这些认识并不全面。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地黄。《神农本草经》记载地黄: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由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神农本草经》的作者们对于地黄的第一个认识便是可以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导致的疾病,地黄是什么功效呢?后面又写到“逐血痹”,就是活血化瘀,因为能够活血化瘀,所以经常用于跌打损伤。这是我们经常忽略的一个功效。
其实四物汤用地黄,亦取地黄能够活血化瘀。因为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记载:凡伤重,肠内有瘀血者用此。四物汤的主要作用是人体受伤严重,导致瘀血停留在肠道内,四物汤用地黄是取它活血化瘀的功效,而非补血。因为瘀血不去,新的血液难以生成。
从地黄的另一个名字——地髓我们就能体会到中国古人的智慧,一定是发现了地黄能够填精补髓,所以为了方便记忆这种功效,把地黄又称之为地髓。同样的中药有防风,因为防风可以祛风解表,使人体不受风邪侵袭,因此名之为防风。中国古人能有如此认识,不知这种认知来源于何处?
同时地黄可以“长肌肉”,证实了地黄补虚的功效,因为肌肉的生长需要血液的滋润,补血就可以促进肌肉的生长。久服轻身不老,更是说明地黄的补虚作用,但是生地黄甘寒,如果是阴虚有热,长时间服用并无妨碍,但是如果本来人体的阳气就虚,加上长时间服用生地黄,它的寒性一定会伤害阳气,导致阳气更加虚损,不但起不到益寿延年的作用,反而会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这也是张仲景把生地黄用在热证的原因。
熟地黄虽然变成了温性,补益作用也有所加强,但是因为熟地黄过于滋补,性又黏腻,长期服用会影响脾胃消化的功能,产生脘腹部胀满,消化不良,从而产生一些列脾胃病的症状。因此地黄虽好,也不能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