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7日,宣汉正原微玻纤有限公司迎来喜讯:历时3年打造的2.2万吨高性能微玻纤维棉生产线正式投产出棉,为蒸蒸日上的生意再添一把火。
“从一粒砂变成一根纤维,由无数根纤维组装节能环保产品。从无到有,做强做大,鼓励科技创新、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开拓内外市场……在达州大力发展微玻纤新材料产业的优质环境下,企业找到了一条进取之路。”正如正源微玻纤有限公司董事长商月红所说,达州正在成为四川微玻纤新材料产业投资的洼地,一场巨大的产业提升浪潮正在袭来!
宣汉微玻纤产业园
以研究院为核心 高规划精准定位
达州发展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宣汉县挑起大梁,做出了优质的样板示范。
经过多年审时度势,精准把握县情,找准发展方向,在高水平规划的前提下,历时9年,宣汉走出一条推荐资源型工业转型升级的道路。
“启动建设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是宣汉县实施‘兴工强县’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宣汉正努力打造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升级新路径。”达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宣汉县委书记唐廷教表示,依托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或燃料的延链产业,宣汉成立了普光经济开发区,建成柳池工业园、南坝工业园、普光微玻纤产业园、锂钾综合开发园,形成“一区四园”竞相发展的工业格局,致力打造微玻纤、节能保温墙体材料为龙头产品的新材料产业。
“宣汉发展微玻纤,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也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结果。”宣汉微玻纤产业园指挥部副指挥长王洪模的话语透着坚定的信心。
一个“偶然”的机会。2010年渝洽会上,全国最大的玻璃纤维棉生产企业重庆再升科技有限公司与宣汉结缘,将分公司——正原微玻纤有限公司落户于此。这家公司成为日后带动宣汉微玻纤新材料发展的龙头企业,也成为达州微玻纤新材料产业链上关键一环,不断带动上下游企业入驻园区和相关产业发展。
一个“必然”的选择。多年的审时度势,由于技术平台落后、人才匮乏、产品低端,宣汉传统产业发展道路越走越窄,急需寻求新的出路。凭借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宣汉果断决定选取以燃料成本接近50%的新材料产业——玻纤产业为突破口,作为推进资源型工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选择宣汉,第一看中的还是天然气资源。要做高端微玻纤产品,必须要高质量的天燃气来做燃料。”商月红坦言,中石化普光天燃气净化厂、中石油宣汉净化厂相继投产,为宣汉县争取优惠的天燃气指标和价格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价格上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仅有资源优势吸引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并不是长久之计。玻纤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在国内已有多年历史。常规的市场早已成熟且被前驱者开发殆尽。达州势必要另辟新径、差异化发展,找准适合的定位,才能事半功倍,后发赶超。
于是,宣汉做了高水平规划,并把科研创新作为第一件要事来抓。
“专注微玻纤领域,主要瞄准保温绝热材料、空气净化材料等,市场是无限广阔的。”王洪模介绍,宣汉与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合作成立了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西南分院和宣汉微玻纤新材料研究院,培育龙头企业,以微纤维玻璃棉生产线为核心和起点,开启了微玻纤新材料的研发、生产新篇章。
以科研阵地做后盾,宣汉通过反复调研确定发展全国首个微玻纤新材料全产业链产业园区。
“该定位符合国家产业发展重点支持方向,涉及的高效过滤、深冷绝热、能源储存、绿色建材、航空交通五大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王洪模说。
园区的生命力在于科技。宣汉县和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和《科技合作协议》,按照研、产、招一体化,增量收益分成合作模式,未来将会把产业园打造成有特色的国家级创新孵化园区,实现互助共赢。
“现在,更多的企业愿意入驻园区,看重的是宣汉科技平台提供的项目咨询、设计,产品质量检测、性能评价、成果转化、技术开发、人员培训和情报信息等服务。”商月红笑称。
如今,宣汉正逐步打造微玻纤(微纤维)新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中心、检验检测认证中心、产品技术服务与交易中心、创新孵化中心等“四中心”。
这些科技服务平台作为区域性的开放式服务机构,将为中国(普光)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区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提供创新孵化、科研转化、管理咨询等服务。
此外,以南京玻纤院为技术支撑,以微玻纤产业园区为依托,以宣汉职教园区为载体,以教、产、学、研、创紧密结合的方式,宣汉建设职业科技教育文化传播、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创新创业、信息资源服务、新科技推广、职业体检和终身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示范基地。
“下半年,我们正着手办一个玻纤产业的培训班,为企业培育专业人才。”王洪模透露,将开设玻纤产业的专业学科,邀请南京玻纤院的专家授课,学生毕业后颁发职业专业证书,并对口输送到企业就业。
生产车间一角
以产业园为平台 聚全产业链集群
“这一车的货物送往浙江,后面的送去福建和广东。”9月,中国(普光)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里项目现场建设如火如荼、企业车间生产有条不紊。
好消息接踵而来,宣汉正原微玻纤离心玻璃三、四期项目已分期投产;与正原一条马路相隔的下游企业——重庆迈科隆科技传来消息,该公司VIP真空绝热板项目一期投产,科睿新材大滚筒拉丝项目、达州普菲微纤维玻璃棉项目均相继投产。
“目前,公司可达到200万平方米绝热板产能。去年我们实现产值1.5亿元,今年要突破3个亿。”迈科隆的总工程师程学宇告诉记者,得益于园区加快成链、集群发展,整条产业链上的企业订单情况都很乐观。
“迈科隆是我们的下游企业,为了节省物流成本,也是强强联合,我们以商招商,邀请其进入园区一起发展。”商月红透露,又有几家上下游企业正在洽谈准备入园。
“园区采取鼓励企业合作招商,拉动上下游产品企业到宣投资,以点带线汇集成面,形成延链发展态势。”王洪模介绍,其中正在建设的达州普源玻纤原料项目将为科睿、正原供应玻纤原料,正原生产绝热板芯材就是迈科隆公司的上游主材料,宏浩能源公司所生产液化轻烃以中石化普光分公司所开采天然气为原材料;成都天敏科技有限公司所生产产品二硫化碳也优先供给四川中信华诚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其不溶性硫磺产品生产的原材料。
如今,中国(普光)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在规划的6.18平方公里园区内。一期规划项目44个,总投资65亿元,在“十三五”末形成30.5万吨/年玻纤及其制品生产能力,产值达到100亿元。
园区将主要承载中国(普光)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复合材料,天然气、硫磺深加工,盐卤化工及附属产品产业的生产,物流、商贸等配套企业发展需要。
走好差异化发展道路,达州正在实现复合材料和集成应用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国内首个微玻纤全产业链的示范产业园区。
迈科隆工人正在作业
以新机制为保障 护航500亿产值
“到2025年园区产值达到500亿元,实现利税61.5亿元,就业人口达7万人。”中国(普光)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目标即定,谋定快动。
第一步,改革机制、创新园区发展环境。“研究院帮助公司解决了475滤纸专用棉技术研发问题,这让我看到了达州发展微玻纤新材料的科研实力,所以我们毫不犹豫的入驻园区。”珠海菲伯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如是说。
“这是改革园区科研机制带来的收益。”王洪模告诉记者,随后在融资机制、招商机制等方面,宣汉也做出了积极的举动。
其次,积极引导产业发展,彻底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目前,园区已和成都曦和海 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达州普 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宣汉普拓新材料创业投资合作企业,正在搭建创设规模2.5亿元的园区新兴产业参股创投基金,为入园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另一方面,打破招商引资的瓶颈,借助南京玻纤院在行业的影响力,重点推荐宣汉县的投资优势,加大企业到宣投资可能。通过以商招商,加大优惠政策自主招商等方式,制定要素保障、科技创新、人才支持、龙头企业激励、招商激励等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新氛围。
“为500亿产值目标护航,园区将要素保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顺着王洪模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园区内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已进入试生产,污水处理厂、主干道西延线道路建设项目以及110KV变电站、非标件机械厂等园区要输及配套保障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加快建设中。
做好园区电、气、土地等要素保障工作,通过价格优势真正让企业“愿意来”又“留得住”。宣汉通过积极与中石化协调,天然气井口价下降为1.35元/方,并取消了用气额度上限。
“过去企业燃料成本大致占总生产成本的三成,现在最低可降至两成。”王洪模举例,去年正原微玻纤生产使用天然气成本达5000多万元,如果是在外省生产,则至少需要8000多万元。
达州微玻纤新材料产业离500亿产值的目标还有多远?了解过目前的进展,就知道未来可期。
“抓好源头、技术,把规模做大,高质量发展。”王洪模直言,达州已经拥有中国最大的单体微纤维玻璃棉生产企业——重庆再升科技的入驻深耕。年产量7万吨的指标,在全国同行业内居首。随着四、五期的建设将最终达到年产10万吨玻璃棉的产能,项目建成后公司年产值可达10亿元以上。
再看其他的项目,遍地开花。
普菲玻璃棉,今年3月投产,一期建设年产5000吨玻璃棉及其制品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达4亿元,年创利税8000万元;普源玻纤原料项目将建设年产6万吨高性能玻纤原料,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1亿元,利税2000万元,解决就业100人;投资2亿元的年产500平方米的迈科隆真空绝热板项目二期即将完成设备安装,已申请三期100亩用地,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达5亿元,年创税收7000万元……
一个个亿元级的项目在园区落地生根,聚焦全产业链优势,达州深挖“微玻纤”这一新材料宝藏,前景远大光明。(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李洋 王晓英)
(图片由宣汉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