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酒的社交、礼品、文化属性
白酒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是世界六大蒸馏酒(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金酒、朗姆酒、中国白酒)之一,以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麸曲及酒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而制成的蒸馏酒。酒质无色(或微黄)透明,气味芳香纯正,入口绵甜爽净,酒精含量较高,经贮存老熟后,具有以酯类为主体的复合香味。严格意义上讲,由食用酒精和食用香料勾兑而成的配制酒则不能算做是白酒。
作为消费品,白酒并不是刚需,加上现在酒驾入刑,喝酒的频次都在降低。不过,对于有酒瘾或者某种消费场景来说,白酒又是刚需品,譬如红白喜事、商务应酬、同学聚会等。在这些仪式感比较强、比较浓重的场合,不上点酒水,对中国人来说这顿饭就像没吃一样,请客的话更会如此。
所以,白酒除了嗜好属性之外,还有极强的社交属性、礼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二、行业挤压:酒难卖成了业内共识
现在白酒行业进入挤压式增长。2017年中国白酒产量开始下滑, 2018年,中国白酒产量继续下跌,为871.2万千升,同比下降27.28%,达到近几年最低值。白酒销量为854.65万千升,同比下降26.43%。
整个行业的产销量在同比下降,但是规模以上企业营收和盈利却在增长,完美的演绎了“什么叫挤压式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全国酿酒行业2018年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8122亿,比上年增长10.20 %;实现利润总额1476.45 亿,比上年增长23.92 %。带来现实情况就是,除了茅台这样的头部企业,酒难卖成了业内共识。
现在的情况是:畅销的产品不赚钱,赚钱的产品不畅销,既赚钱又畅销的产品少之又少。
1、畅销的产品不赚钱
比如洋河的海之蓝很畅销,全国通货,百元价格带的超级大单品,但是不怎么赚钱,因为价格太透明。
2、赚钱的产品不畅销
比如,不知名低品质酒,每瓶进价只要50元,准备150元出货,顺价毛利高达200%。10万元进了一批货,三年才卖完,收回了30万元,赚到20万。算下来,好像也不错嘛。
如果是排名靠前的白酒企业的优质酒,每瓶进价100元,准备120元出货,顺价毛利20%。10万元进了一批货,1个月卖完,收回了12万元,赚到2万,一年就是24万,三年就是72万。对于经销商来说,比毛利率更重要的是年周转率,前者是1次,后者是36次。
此外,这些高毛利的产品,品牌度低,酒的品质不被消费者熟悉,需要投入经销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的,这些也是成本,而且还占据了宝贵的资金,影响了其他项目的运营。
3、既赚钱又畅销的产品
比如茅台,拿到配额就是躺着赚钱,而且有茅台这样的硬货在手,也是实力的体现,更是引流的基础。
三、洋河的应对之策
酒厂有品牌,做不好销量,归根到底还是市场管理,品牌老化等方面出了问题。
比如进货价和市场价格倒挂,比如曾经的五粮液,这就需要酒厂的费用补贴来填平这个坑。所以,当时五粮液的大商低价销售跑量也能过得不错,只是苦了酒厂,市场价格长时间起不来。
1、洋河遭遇“中年”危机
洋河今年股价涨幅几乎垫底,也是在市场管理上出现了问题。至于品牌老化的问题,洋河已经行动,推出了新一代海之蓝和天之蓝。
由于老产品在渠道中没有清干净,所以新老产品渠道并存。经销商更倾向于购进价便宜的老货,消费者喜欢陈酒,结果新品成了炮灰。叠加市场管理问题,于是洋河的中报低增长了。二季度营收51.09亿元,同比增长2.08%,净利润15.6亿元,同比增长1.97%。
2、下决心:运营中调整
我认为,洋河的调整措施是切中要害,是可落实的。
(1)缓解经销商现金流压力。
现金流是经销商的核心。渠道分销的一个核心就是年返制度和保证金制度,这是梳理市场价格,保证渠道健康,保证合法合规经验的分销商利益。
2019年中报显示:经销商保证金在减少。7-8月,公司暂停接受经销商预收款。这些都是在帮助经销商缓解现金流压力。
第二季度开始,洋河严格控货,减少对渠道的施压,特别是刘总上台后,减少发货,就是帮助渠道商消化库存,用少发货来挺货挺价,现在效果还是不错的,渠道库存较前期低不少。
(2)经销商的核心诉求是利润
现在各家酒厂都在做的就是控盘分利,区别在于深度和执行效果不同而已。对于大部分名酒企,如何对渠道的利润进行合理分配,是一个需要技巧的活儿。经销商利润太高,容易串货;经销商利润太低,积极性不高。
洋河的海之蓝、天之蓝系列,就碰到了经销商利润太低,积极不高。
之前洋河是有点飘飘然,一味追求利润,追求销量。厂家批发价涨了,终端售价又卖不上去,厂家也不投费用了,利润被几重压缩。
比如,江苏省内调研发现。海之蓝一箱酒售价600元多远,而单瓶利润仅5-10元,考虑资金成本,相当于是赔钱,终端推销又何来积极性?
这时,竞品能提供品牌和品质都差不多,利润高很多的产品,如果你是经销商,你怎么选择?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逐利的经销商渠道商必然会偏好更高利润的竞品。除非消费者非洋河不买,不然被截胡也是很正常的
洋河采取深度分销模式,即一地多个经销商,经销商水平、资金实力参差不齐,管理(如控货、清库存)难度大,易出现窜货等现象。加上酒厂对经销商的考核,每季度末冲销量,库存压力大,易较低价(合理利润甚至更低)抛售,导致市场上价格不稳。如果经销商盲目挺价,必然牺牲销量,规模利润也降低,难以为继,最后的博弈是所有经销商都受伤了。
此外,在调研和交流中,我发现因为市场上存在海之蓝、天之蓝等产品的假酒,使消费对产品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再看到价格不稳定,旁人说“就是真酒也不好吃”,洋河的困局就不然理解了。
价格能否走稳,关键是渠道库存终端库存都要去掉,把低成本的老货清掉,才方便稳定价格。这就需要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了。
(3)如何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
先来记住一句话:费用就是厂家手上的胡萝卜。
厂家会承担经销商的很多费用,比如人工、物流、推广、品鉴、铺市、条码、促销、物料、广告。有了这些费用在手上,经销商才会愿意跟着厂家的节奏和步调走。
现在渠道还有很多老产品,价格也挺不上去,可以投回费用稳定价格。让利于经销商,巩固合作,让价格挺住,让销量起来。
目前,我还没看到酒厂在这方面的动作(如果有知道的请及时告诉我,也可能是我信息渠道比较少)。对于渠道优势起家的洋河,梳理好渠道,总的来说问题不大。
由于已经定调是“运营中调整”,所以调整时间可能会拉长。如果能在费用上有对经销商的扶持,调整时间会缩短。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