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发布时间:2019-09-19 16:01:19   来源:东方头条   点击:
东莞一企业车间里,自动化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行,技术工人在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在NASA最新发布的全球夜景图上,粤港澳大湾区城

东莞一企业车间里,自动化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行,技术工人在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在NASA最新发布的全球夜景图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世界上灯光最璀璨的区域之一。以制造业见长的东莞,与广州、深圳、香港、澳门4座城市并肩,组成了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国创新之光在这里熠熠生辉。

每28.5秒,华为终端东莞松山湖基地的自动生产线上,就有一台智能手机生产下线。如今,全球每4台智能手机中,就有一部产自东莞。

每千人拥有企业62户,达到发达国家经济体水平。如今,东莞企业总量突破52万户,其中工业企业17.4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逾万家,排名全省第一。2018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达8278亿元。

这些亮眼的数字,是中国奇迹的生动注脚。70年岁月荏苒,东莞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县蝶变为国际制造业名城,人才红利、创新力量与强大的制造业正在深度融合,使得这片仅2460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全球产业链关键而活跃的区域之一。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东莞以全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统领,积极发挥区位与产业双重优势,推动协同式全域创新与高标准城市升级齐发力,重塑面向全球化的更高层次开放格局,向着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梦想启航。

1978年,内地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创办。(资料图)

因改革而变

从农业大县

到国际制造名城

“木棉树鸟笑枝头,桃树粘着青青果儿;雪豆花、紫荆花正开着。村外平坦的田畴,青青欲滴软柔柔的稻苗,苍苍翠翠丛丛的蕉叶,在风中摇曳,呈现了一片生意。”

这是著名作家陈残云的代表作《香飘四季》中充满农耕时代诗意的东莞。1949年,东莞县按不变价计算的工农业总产值只有0.83亿元,1950年东莞财政收入0.11亿元。到了改革开放前夕,东莞县已经是全国闻名的农业大县,每年国家上交的粮食排在全国前三位。与其他粮食主产区稍有不同的是,东莞因为地利,靠近香港,每年有草制品、烟花爆竹、蔬菜水果等出口,1978年外贸出口达3938万美元。

但是直到1978年7月,香港才给东莞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启蒙。彼时,香港商人张子弥来到位于虎门的太平服装厂,考察手袋制造工艺技术,寻求合作机会,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随即诞生。企业投产第一年,就获得加工费100万元,为国家赚取外汇60多万港元。

太平手袋厂试吃外资“第一只螃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南方日报当时一篇报道写道:“小小手袋厂一根拉链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尝到改革甜头的东莞,在全国率先成立“来料加工装配办公室”,提供从工商登记到办理进口许可证等“一条龙”服务。这些创举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促使东莞坚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台企以及随后而来的大型跨国外资企业,带动了国际IT制造业向东莞转移的进程。随着电子类企业的集聚,东莞制造业上下游配套体系也越来越完善。时任IMB亚洲区副总裁李祖藩说:“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全球将会有70%的电脑产品缺货。”

此后,“东莞塞车,全球缺货”被频频引用形容东莞制造在全球贸易的重要地位。还有一组说法也广为人知:全世界1/5羊毛衫东莞造,全世界1/10运动鞋东莞造,全世界1/5的电脑东莞造……

如今,改革仍在为这座国际制造名城提供不竭动力。作为最早推行商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东莞在全国率先开展“先照后证”、企业集群注册、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改革等创新探索。如今在东莞,“刷脸”登录全省统一平台自主申报企业,在线填报商事登记、税务办理及在线刻章相关信息后,1个工作日内即可领取电子营业执照。最新数据显示,在东莞开办企业平均耗时仅为3.88天。

今年,省委深改委批复同意东莞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作为当年“四小虎”成员之一的东莞,又一次担纲起为全省乃至全国探路的新使命。围绕产业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和新旧动能转换不够充分两大问题,东莞突出对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制造业供给侧方面的要素进行改革,初步提出两大板块共22项重点改革任务。

满载“东莞造”产品的中欧班列从石龙站缓缓驶出。

因开放而兴

从“借船出海”

到开放高地

“当年公司考察了珠三角多个城市,最终决定投资东莞,是因为一个令人感动的小插曲。”东莞雀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浩回忆,“当时,我们想在中国寻找一个咖啡种植基地,东莞市政府不怕麻烦,主动为雀巢选址、引荐并促成种植基地在云南普洱落地。”

1988年,东莞雀巢有限公司成立,这是雀巢在中国最早设立的咖啡工厂,也是东莞引进的首家世界500强企业。31年间,雀巢先后5次在东莞雀巢有限公司追加投资,累计投资7.8亿元。

改革开放之初,东莞积极利用港商、台商、外商等“大船”的资金、技术,与自身的劳动力、土地成本等优势相结合,东莞制造“借船出海”,涌向全球每个角落。如今的东莞,已成为世界商贸来往的大都会,目前世界500强的外资企业中,已有86家在东莞投资办厂。在东莞投资的外企超过1万家,累计吸引外资750亿美元。

经过40年的发展,开放型经济成为东莞最明显的优势和最根本的特质。2018年,东莞外贸进出口总额破2000亿美元,实现10年翻番,总量排名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五位,连续3年跻身“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前三位,仅次于深圳、上海。

在外向型经济带动下,造就了一大批产业工人、实业家、中小企业老板,东莞经济内源动力不断增强。民营企业逐渐占据半壁江山,如今他们又大踏步从东莞走向世界。

华坚集团是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莞企标杆。2011年,该集团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设埃塞华坚国际鞋城,从开工建设到投产仅短短3个月,就使得当地皮革产品出口增长了57%。另一占地130多公顷的埃塞俄比亚华坚轻工业城项目将于2020年建设完成,预计可为当地提供逾3万个就业岗位。“大企业不仅要服务于中国,还要服务于世界。”被授予“埃塞工业之父”称号的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这样说。

唯美集团在美国建立生产基地,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陶瓷工厂;永强汽车制造集团收购了意大利和英国的特种车制造公司;“粤满俄”中欧国际班列、“粤新欧”中亚国际班列和“中韩快线”常态化开行;世界莞商联合会的版图不断扩大,澳洲、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西欧莞商联合会先后成立,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截至2018年底,东莞“走出去”企业超过470家,投资总额超过13亿美元。

2016年,东莞成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之一,短短两年左右时间就取得了44项经验,其中5项经验在全国推广。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下,东莞加快开发建设滨海湾新区、松山湖(中子科学城)、水乡功能区、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四大对接湾区战略平台,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项目相继落户,开放高地的地位不断巩固。

东莞加博会上展出的机器人。

因创新而强

从世界工厂

到全域创新

青葱峰峦环抱的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今年8月初举行的华为开发者大会吸引了全球目光。会上,华为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鸿蒙”正式对外发布。在华为松山湖基地,智能制造助力创新“突围战”,在120米自动化生产线上,从送料到包装出货,28.5秒,一台华为智能手机就已封装完毕。

华为基地的不远处,由世界机器人领域权威、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领衔的国际机器人产业项目正在快马加鞭建设。“几年后,这里将诞生一批世界级的技术型企业,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李泽湘充满信心地说。

2014年,李泽湘在东莞参与发起成立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多年来,通过连接香港、内地及全球的高校、研究所、企业、上下游供应链等资源,基地从“0”到“1”再到“N”,在东莞孵化出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松灵机器人、胡桃科技、全童科技等优秀企业。“这里的年轻人打造一个新的科技产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欧洲要快5—10倍,而成本却大概只需要他们的1/5—1/4。”李泽湘说。

紧挨着松山湖的大朗镇水平村,郁郁葱葱的荔枝林间伫立着一栋栋银白色的巨大建筑。这是广东省最大的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它填补了我国脉冲中子源及应用领域的空白,为诸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平台。

围绕散裂中子源,东莞规划建设中子科学城。今年6月,广东省首批4家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在科学城动工,另一大科学装置——南方光源也有望落户于此。同样令人兴奋的是,中子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将通过一条7公里的隧道实现联通,联手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通过这些大科学装置、实验室引领前沿技术与颠覆创新,将弥补东莞先进制造领域在基础研究、源头创新领域的短板,这不仅是传统产业升级的“必需品”,更是新兴产业渴望的资源。

从无人车间到机器人产业集群再到大科学装置,从企业转型升级到创新力量集结,以5G、人工智能、新材料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正在成为推动东莞全域创新的强大引擎。

奋斗者说

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董事长梁伟浩:

“东莞制造”现在卖品牌未来卖标准

随着国庆节临近,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款国庆主题手表在市场上走俏。公司董事长梁伟浩告诉记者,依靠公司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完善的配套,该款手表从创意到批量上市,前后只花了约20天,再次刷新了制表行业新产品诞生的速度。

1949年在香港出生的梁伟浩,14岁进入叔叔的表壳制造厂做学徒,于1979年在新界葵涌创办得利钟表制品厂。上世纪80年代,他来到东莞,1988年在凤岗建立了得利钟表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年产成表360万只,配件60万套,并在瑞士拥有自己工厂,同时还拥有自己品牌的大企业。梁伟浩也由此被人们称为“东莞表业的启蒙者”。

漫步潢涌,干净的河水,洁净的蓝天,宽阔而整齐的道路,健身广场、活动中心、体育馆等公共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新河南路上,数十幢建设时尚的农民公寓楼拔地而起。这是潢涌村为提高村民的居住条件,于2009年建成的首批500户农民公寓。“小区绿化和管理不亚于市里的花园式公寓,150平方米的房子只要十几万元的成本价。”67岁的张祈寿和老伴在村集体投资兴建的农民公寓里住得特别舒心。

潢涌规划建设的二期农民公寓,于今年年初启动,提供约560套住房,仍然以成本定价。建成后,全村近半数村民都将住进这样现代化的小区中,进一步改善当地农民的居住条件,更解决了村里土地紧张、集约发展的难题。

村“两委”向村民郑重承诺了“七有”的保障思路,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推进完善“高度保障、公平普惠、适度分红”的保障制度建设。村里每年帮扶困难户解决生活困难、子女就学、医治病痛等支出达100多万元。今年,占地14亩的潢涌医院新院、社区养老院等一批重点民生工程也陆续投入建设。

“分红多了,容易让人养成惰性。”为此,潢涌村有意识地将部分利润通过工资发放,户籍人口1万人的村庄,有3800多村民每天在村集体企业上班,99%以上劳动人口实现就业。

摄影(除署名外):记者 孙俊杰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