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加购债,欧洲中央银行日前祭出新一轮超宽松货币政策,意图为不景气的欧元区经济注入“强心剂”,但恐独木难支,收效难及预期。
欧洲央行此次时隔3年半再度下调关键利率,让欧元区在负利率泥潭中越陷越深,并时隔8个月重启资产购买计划,让量化宽松回归。从预期效果看,两者叠加,再辅以前瞻性指引、长期再融资操作等,有望给欧元区提供更多流动性,进一步压低融资成本,促进居民家庭借贷。然而,当前欧元区经济的症结并非流动性不足,也非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问题,而是国际贸易低迷与制造业萎缩。因此,欧洲央行开出的“放水”药方最多只能暂时镇痛,无助从根本上消除顽疾。
欧盟委员会认为,全球制造业周期尚未触底,贸易和投资前景继续受到保护主义和不确定性的影响。虽然就业市场仍是欧元区经济“亮点”,但外需和制造业疲软可能蔓延至服务业并抑制就业增加,进而影响居民收入和私人消费。
在贸易冲突不断、英国“脱欧”等不确定性有增无减的背景下,欧洲央行日前宣布下调今明两年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并全线下调2019年至2021年的通胀预期。
这意味着,欧元区经济的现实比预想更糟糕,短期内似乎也看不到曙光。2012年7月,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的一句“不惜一切代价救欧元”曾于崩溃边缘拯救欧元区。时过境迁,面对经济再次滑向衰退边缘,欧洲央行却有一些力不从心的无奈。
截至目前,宽松货币政策已在欧元区持续8年多,其中购债计划进行了4年,各类政策工具几乎已用到极致,边际效益递减,副作用增加。德意志银行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安·泽温认为,欧洲央行几乎没有更多手段来有效防范真正的经济危机。
事实上,欧债危机以来,欧元区虽然筑起了金融“防火墙”、整顿了公共财政,但至今未在弥补结构性缺陷、解决结构性矛盾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统一的货币政策仍旧无法与“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协同发力,南北欧之间的发展失衡和竞争力差距依然明显,银行业联盟至今尚未建成……同时,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的兴起令欧洲政坛“地震”不断,欧洲经济频遭“逆风”。
对于欧元区这些“顽疾”,欧洲央行几乎无计可施,而其长期“放水”提供的廉价资金又被批评人士认为消磨了各成员国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意志。欧元区经济改革滞后意味着不能“强身健体”,一旦风险来袭,难免风雨飘摇。
(原文题为《 新华国际时评:央行“放水”恐难纾欧元区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