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农机竞争力为何远不及国外产品?研发投入水平太低

发布时间:2019-09-15 01:06:41   来源:东方头条   点击:
自2004年国家颁布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来,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2000多亿元,用于支持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大大推动了

自2004年国家颁布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来,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2000多亿元,用于支持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大大推动了农机工业发展。当前,农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研开发、产品质量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农机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大型动力换挡拖拉机、大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大型免耕播种机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农机产品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中国农机产品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短,形成了大中小型、高中低技术档次兼顾的产品结构,满足国内市场90%的需求。

在我国农机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农机企业研发费用(Research & Development Expenses)投入逐年增加,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也不断增加,但是企业的科技竞争力还不强,研发投入和国际农机巨头相比差距较大。

我国农机行业研发费用占企业销售额的比例普遍不足2%,而国际农机巨头研发费用一般占销售额的3%~6%。如何加大研发投入费用、提高研发费用使用效率,提升农机产品竞争力,从而占领国内市场和拓展国际市场,是当前我国农机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国内企业研发投入现状

2004年以前,机械工业其他行业的研发投入总体上逐年递增,而农机行业的研发投入逐年降低,2004年仅为0.87%,远低于2003年克拉斯(4.5%)、约翰迪尔公司(4.3%)、久保田(2.9%)等国际农机企业的投入。

2004年以后,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农机行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10年”。2014年,农机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952.3亿元,是2004年的4.4倍左右,10年翻了两番,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2014年利润达到228.1亿元,年均增长25.8%。农机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骨干企业比较重视研发投入。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对国内24家农机整机和零部件骨干生产企业开展研发投入情况的调研。按照企业性质划分,其中国有企业2家,民营企业22家;按照产品类型划分,整机企业11家,农具企业2家,水泵类企业1家,零部件龙头企业10家。调研结果显示,2015—2018年,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的平均值<3%的有4家,3%~4%的有6家,4%~5%的有12家,>5%的有2家。

在研发投入上,国内骨干农机整机企业和零部件龙头企业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中国一拖、雷沃重工、中联重机、江苏悦达、山东时风等11家骨干企业近4年的研发投入高达4.06%,中国一拖2018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了6.83%。

调研的10家零部件企业,其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4.41%,湖州生力液压和荣成黄海离合器近4年研发投入比例达到了6.73%和5.61%。相比较,农具和水泵企业研发投入低一些。

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比较来看,以中国一拖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一直较高,相比部分民营企业更重视研发投入。

从调研情况看,国内骨干农机企业研发投入比例基本与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等国际农机巨头相当。但由于中国农机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2000多家,除少数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相对较低,与国际农机企业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在当前农机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国内骨干农机企业没有停留在与同类低档产品价格的竞争上,而是更加重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而从配套农机具的研发投入上看,国内企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研发投入低的原因

1. 农机产品利润率低

我国农机产业集中度逐年降低,以拖拉机为例,生产企业有200余家,能够生产147kW(200hp)以上拖拉机的企业超过70家,且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陷入低端的价格战。相反,在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形成了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久保田、克拉斯等农机巨头垄断市场的格局。

我国农机产品的最终用户是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这就决定了农机产品的利润率较低。2018年,农机行业主营业务收入2438.74亿元,利润92.93亿元,利润率仅为3.81%。而约翰迪尔2018年财报显示,当年实现营业收入373.58亿美元,净利润23.68亿美元,利润率6.34%,是我国农机行业平均利润的近2倍。

较低的利润率直接导致我国农机企业用于产品研发的费用相对较低,且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产品持续改进、改型上,用于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上的费用相对更低。

2. 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

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符合国际规则、比较适合国情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并且颁布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依然没有形成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尤其在农业机械领域,依然存在保护盲区或者冲突的地方,无法激励农业机械技术持续创新和实现农业机械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全球范围内,现代农业装备从研发到产业化,从技术研究到专利注册,都受到很多国家的高度关注,一些国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美国农机企业在收获技术装备的核心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占有绝对优势,其玉米收获机专利申请量约占全世界专利总量的41%。

由于专利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国际农机巨头纷纷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布局。以智能农机专利申请为例,仅2017年,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的农机企业在除本国外的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申报专利分别达到442项、782项和339项,而我国仅在国外申请专利25项。同时,国际农机巨头在中国申报的智能农机领域的专利达222项。

由此可见,我国农机制造企业或研究机构在进行科学研究和攻关时,要加强技术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有效地保护个人或单位的合法权益,为实现企业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制定长远规划和整体谋略。

3. 研发周期长、成本高

当前国际农机巨头在新产品开发上纷纷采用现代技术研发设计产品,更加注重产品的创新设计。在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普遍采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同时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创新和智能化等设计理论和方法也得到广泛应用。

产品开发模式也从集中式转向分布式,特别是产品全生命周期PDM管理系统和基于网络的产品描述模型的应用,不仅保障了产品质量,而且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

我国农机产品现代设计方法和室内模拟实验条件还不成熟,3D模拟、工业设计等普遍未采用,产品开发周期是国际水平的2~3倍。农机产品从设计到投放市场的周期长,尤其在产品的试验验证环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就导致很多中小企业不愿投资研发,而是采取跟随战略,模仿、抄袭大企业的产品,降低产品开发成本。

4. 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创新乏力

2005年3月,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曾对行业内重点骨干企业新技术获得方式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向国内科研机构购买技术的占42%,是最主要的技术来源;与院所联合研发的占33%,居第2位;引进国外技术的占19%;自主开发新技术的仅占6%。

尽管一些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但由于技术开发经验和设计理论培育、储备积累不足,研发能力主要集中在改进、改型上,农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未形成。而专业的科研院所大多转制为科研型企业,生存压力导致其基础研究动力不强。

在当前行业持续低迷,多数生产企业研发经费紧张,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困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农机行业整体技术创新乏力,自主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展建议

企业是研发活动的主体,国际上许多大企业把研发视作生命之源。我国农机企业研发投入低,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要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是必由之路。

1. 突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

政府主管部门在重大项目支持中应突出农机生产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科技资源和科技项目向企业倾斜,强弱项、补短板,瞄准“卡脖子”问题,大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突破行业发展瓶颈。

加快建设农机装备领域国家实验室,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立农机装备持续创新和共享机制,统筹利用综合型科研机构、相关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国际创新资源,建成高效运转、产学研融用一体化的农机装备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共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

2.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研发设施税收减免等税收激励政策。

符合条件的企业,可按规定申请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费补贴。强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支持鼓励老旧农机报废更新。

3. 拓展金融资本支持渠道

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农机产业发展创新基金,在高端装备研发、信息化应用、精准、智能和智慧农业等方面提供支持,重点扶持大型骨干企业、特色企业。

引导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对农机装备的持续投入,建立包括产业资本、风险资本、金融资本、民营资本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鼓励开展大型农机产品融资租赁。

鼓励金融机构向符合产业政策的农机装备产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投资。对企业兼并、收购、重组予以政策支持。

4. 搭建服务平台

推进农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面向全行业,以社会化公益服务为宗旨,加强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行业大数据服务系统、综合制造在线检测能力、行业试验检测能力、产品数字化设计平台建设。

跟踪国际标准技术变化,研究分析发展趋势,完善标准技术体系,提升标准水平,探索破解国际技术贸易壁垒途径,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与服务结合,推进多方位、系统化支持的全程解决方案和大数据平台建设。

加强关键试验检测设施与设备建设,提升农业机械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合理利用行业公共平台所形成的基础数据库,综合分析挖掘数据资源,支持政府政策决策的科学性。

5. 推进农机装备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整机与零部件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整机企业应根据实际需求筛选合适的零部件企业形成研发协同联盟,让供应商早期参与新产品开发,通过与供应商共享技术信息和最新的市场信息,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开发风险和开发成本。

6.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行业协会等团体组织要协助主管部门,做好“农机装备发展专项行动”的组织实施工作。积极组织主机企业与零部件、材料制造企业开展需求对接,推动行业重点企业成立重点农机产品、关键零部件产品制造与推广产业联盟,协调和推进装备自主研制、试验鉴定和试验示范,加快先进高端农机产品的推广应用。

协调推进农机营销网络、维修服务中心合理构建,提升营销服务水平。开展定期调研,发布农机产品发展、应用等数据;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反馈政策落实情况,为政府、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和农机用户提供专业化服务。

------分隔线----------------------------